如果說之前還有人質疑安全究竟是不是物聯網領域的一個主要問題,那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業界對于這個問題已經達成了共識。
自 2016年9月的Mirai開始,受到僵尸網絡病毒((Botnets of Things)攻擊的物聯網設備名單不斷增長,僵尸網絡病毒也在去年 2 月份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2017 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2 月份,聯網玩具制造商 CloudPets 被黑客入侵并被勒索贖金;3 月份,智能鎖廠商 Lockstate 更新固件出錯, 500 名客戶的智能鎖秒變磚;8 月份,大約 8000 臺物聯網設備的 Telnet 登錄憑證被泄露。在我撰寫本篇文章之時(2018 年 1 月初),有人公開發布了華為漏洞代碼,利用 Satori 僵尸網絡病毒攻擊華為路由器,試圖為更多的攻擊和更強大的僵尸網絡病毒拉開閘門。
在不久的將來,不可避免會發生一些更為嚴重的攻擊(最近,Brian Krebs 的知名安全網站 KrebsOnSecurity 發布了一篇文章《Reaper: Calm Before the IoT Security Storm?》,表達了對于一種被稱為Reaper 或者是 IoTroop 的更為強大的物聯網惡意攻擊軟件的擔憂)。
我們在同物聯網初創企業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到目前為止,安全往往是事后才會考慮的事情。這并非是出于惡意或者是不負責任,事實上,許多物聯網開發人員現在最關心的就是安全問題,至少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是這樣。然而,現實情況是,考慮到推出一款物聯網產品時會遇到的眾多更為緊迫的挑戰,安全問題在其中的優先程度往往會因此而降低。并且,物聯網安全往往是超出普通物聯網開發人員專業領域的一個復雜性問題,他們如果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安全問題上,其結果對于銷售產品來說往往并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也使得安全問題在實際開發過程中的地位一落再落。
誠然,現在圍繞物聯網安全問題,已經出現了相關的初創企業,許多大型的傳統安全服務供應商也提出了物聯網安全解決方案(或至少這些安全解決方案的營銷信息是以物聯網為中心)。但是,這些公司的安全方案通常是為滿足財富 100 強企業的安全需求,而普通初創企業開發人員(或是大企業預算不足的開發人員)的需求卻無法得到滿足。物聯網云基礎設施的出現對此肯定會有所幫助。然而遺憾的是,在安全成為絕對的基本要求之前,我們可能還會看到更多極具破壞性的大規模攻擊事件的報道。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夏天美國參議員提出了一項新法案,名為“2017 物聯網網絡安全改進法案”,要求聯邦政府的物聯網設備(包括路由器和安全攝像頭)供應商必須遵循行業安全實踐,達到一定的安全標準。本質上來看,這是試圖利用聯邦政府龐大的 IT 預算分量來向物聯網行業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一法案還未正式通過。
在剛剛過去的 2017 年,可以說我們很難忽視物聯網行業的狂熱之勢。物聯網和區塊鏈都算是最新出現的流行熱詞,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結合的產物聽上去都有很大的風險。事實也很有可能就是這樣,但兩者結合所產生的可能性又非常具有吸引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安全性:由于其分散性以及保護數據不被篡改的特質,區塊鏈非常適合涉及大量網絡連接對象的復雜性安全問題。
其次,區塊鏈也可以為物聯網數據交換提供更為強大的可能性。這可以是在企業層面進行,它們可以利用私有區塊鏈基礎設施,無需通過中控和管理就能讓業務合作伙伴訪問或者提供物聯網數據。每位合作伙伴都能夠對每一筆交易進行驗證,確保問責制,避免爭議。與此同時,也可以是全球范圍的數據交換,作為一個分散的數據市場,據悉這實際上就是 IOTA 組織一直在嘗試去做的事情。
另外一個能夠很好地利用到區塊鏈的就是通用連接領域。Filament(將機器和工業基礎設施連接到網絡的遠程無線網絡)和 Helium(FirstMark 投資的一家公司)等初創企業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可能很快就會對外宣布具體的計劃和項目。
事實上,據 CB Insights 數據顯示,2017 年投資于物聯網行業的風險資金總額(從種子輪到 E 輪)為 37.7 億美元,較 2016 年的 38.3 億美元下降了 1.6 個百分點。
物聯網行業的融資已經向著對較少數初創企業(通常是處于成長階段的企業)進行更大規模、更集中的投資這一趨勢轉變,其他領域的投資趨勢也是這樣,只是物聯網領域可能尤為如此。從交易數量急劇下降的趨勢就能證明這一點,2017 年物聯網領域共有 295 筆風險融資交易,較 2016 年的 475 筆下降 37.9%。
不久之前,大多數物聯網初創企業還是處于種子輪或 A 輪融資階段。其中一些有實力進行擴張的公司現在已經開始進行增長階段的融資。與此同時,種子輪和 A 輪階段初創企業的融資交易逐漸漸少:2016年,物聯網領域約 73% 的風險融資交易對象是種子輪和 A 輪初創企業,到 2017 年,這一數字下降到 53%。
與往年一樣,物聯網風投市場的特點之一是這一領域內最活躍的投資者大多是大企業旗下的風投機構:英特爾投資和 GE Ventures 位居榜首,高通風險公司也不甘落后。由于許多傳統風投機構開始規避硬件領域,來自大企業風投分支的資金在這一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軟銀愿景投資基金(Vision Fund)更是高調進入物聯網領域。在軟銀和沙特主權財富基金于去年 6 月份共同啟動的 1000 億美元科技基金中,物聯網就是一個核心支柱(其實,軟銀在 2016 年9 月以 320億美元收購 ARM,就是對物聯網的一大投注)。軟銀愿景投資基金進行了一系列大型投資,其中包括垂直農業公司 Plenty(2 億美元的 B 輪融資)、地圖公司 Mapbox(1.64 億美元的 C 輪)、自動駕駛系統開發公司 Nauto(1.59 億美元 B 輪)以及自主機器人公司 Brain Corp(1.14 億美元 C 輪)。除此之外,軟銀還拿到了 NVIDIA、iRobot 和工業物聯網(IIoT)公司 OSISoft 的股份,并收購了 Alphabet 旗下的 Boston Dynamics 和 Schaft。
2017 年其他值得我們留意的融資還包括:室內動感單車初創企業 Peloton 3.25 億美元的 E 輪融資、智能玻璃制造商 View 2 億美元的 G 輪融資、IIoT 分析公司 Uptake 1.17 億美元 D 輪融資、3D 打印公司Desktop Metal 1.15 億美元 D 輪融資、智能門鈴公司 Ring 1.09 億美元 D 輪融資、云端智能機器人公司達闥科技 1 億美元 A 輪融資、智能代步工具 Ninebot 1 億美元 C 輪融資、日本 AI/IoT 平臺 Preferred Network 9540 萬美元戰略融資、企業身份管理平臺Forgerock 8800 萬美元 D 輪融資、法國低功耗廣域網連接公司 Actility 7500 萬美元 D 輪融資、網絡安全初創企業 SentinelOne 7000 萬美元 C 輪融資以及物聯網云平臺供應商 Ayla Networks 6000 萬美元 D 輪融資。
從并購角度來看,2017 年的兩大并購交易分別是面向互聯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領域:英特爾以 150 億美元收購 AI /計算機視覺公司Mobileye;三星以 80 億美元收購聯網汽車解決方案專家 Harman。緊隨其后的就是物聯網安全領域,Thales 以約 56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金雅拓(Gemalto)。除此之外,另有 Itron 8.3 億美元收購網絡連接專家 Silver Spring Networks、Sierra Wireless 1.07億美元收購全棧管理平臺 Numerex 以及 OpenText 1.03 億美元收購物聯網云平臺供應商 Covisint。
從物聯網初創企業退出方面來看,2017 年并不算讓人滿意的一年。有幾筆值得一提的收購交易,但交易額都未突破 5 億美元大關:德國大陸集團(Continental)4.5 億美元收購以色列汽車網絡安全公司Argus;Delphi 4.5 億美元收購波士頓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NuTonomy;John Deere 3.05 億美元收購農業機器學習公司 Blue River、Assa Abloy 收購智能鎖制造商 August 以及 Prodea 收購物聯網平臺 Arrayent(最后兩筆交易價格不詳)。
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里,隨著 AI 技術的加速、連接方面的重大進展以及大型云供應商專用物聯網產品的推出,物聯網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部分已經逐漸到位。當然在物聯網安全等重要的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唐山市柳林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專注物聯網安全通訊設備。未來,我們任重而道遠。
來源:網絡整理
唐山市柳林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整理發布